昨天写了两篇,分别是英国为何在二次工业革命中落伍?兼论19-20世纪英美经济增长动能和工业化之前的殖民地成本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以英印为例。基本上把英国在19世纪的经济发展大框架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设置做了一个梳理。今天我先提一个词,那就是殖民地贬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的殖民地给了英国很多的好处,即便是到贬值的这个过程中,殖民地依旧给英国的金融集权阶层带来了大量好处,然而英国并不是只有金融,或者仅仅依靠金融崛起的,否则荷兰就不会被英国击败了。经济增长其中除了数量增长,还有质量,质量决定了发展的韧性,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如果单纯重视资本市场的牵引力,而忽视对商品市场中产业经济的优化调整,那么中长期发展的韧性就会被稀释,被冲淡。原因很简单,摊煎饼式发展总有一个极限,而这个锅面上想要继续摊,必然要增高增厚煎饼的高度(厚度),否则根本摊不开,也容纳不了所希望获取的那么多流动性,工业资本给了金融资本以投资场所,其涉及的固定资本更新的规模与范围越大,则资本市场扩张的机会面也就越大。两者是高度重构的,虽然他们不是同一种东西,而且需要考虑的一个前提是,资本市场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规模高速的发展,还是依赖于其所寄生的这个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模式上,也就是生产社会化带来的资本积累不断再生产的市场共同体身上,不重视根基是会在中长期受到负面影响的,英国就是这么一个例子。
因此,看似给英国资本市场提供大量利益的殖民地,实际上在下一周期的长时段发展中所能提供的资源极其有限,反而不如英国本土的工业社会所能提供给资本市场的获利机遇要多。虽然蒸汽机工业在这一过程中被进一步膨胀,相对美国与德国稍显滞后,但是架不住他们的规模大,这些产能全部替换成电力与内燃机基础的工业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而全部更新完也需要很多很多的资金,对于英国金融业来说也是一个十分有利可图的市场。相对于英国本土,殖民地所能提供的利益就少了,所以我们称之为贬值。这种殖民地不仅对资本市场的有利可图之处下降,而且对商品市场中的产业资本而言也是如此,他们在前一个时期没有培养出新式的市场经济模式,自然也就没有太大的购买潜力,想要输出正常商品的工业资本自然要失望。所以这不仅仅是对金融资本而言,对工业资本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对于英国经济总体而言,殖民地的价值降低了。
那么对于其他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呢?虽然德国外长年说过“我们也想要阳光下的土地”,但是俾斯麦在内的很多德国官员对于获取海外殖民地并不感冒,仅仅是在征求英国意见后发现英国对于西南非洲不感兴趣,才把纳米比亚占领,包括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也是这样,只是到了德皇威廉二世时期,那种穷兵黩武和英国比个高低的心态上来了,争夺胶州湾和摩洛哥的时候才看出来那股对殖民地的渴望,然而事实上很多殖民地都是不赚钱的,在俾斯麦在职时期就有殖民公司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的情况出现。西南非洲是德国最早占领的一块殖民地,年夏天开始,年修成温得和克城,年将西南非洲的行*中心定在这里。沿海则有英国人控制的鲸湾港,德国人主要依靠以最早在此建立贸易站的商人吕德里茨命名的港口运输海外货物,此地直到年才发现了钻石,使得西南非的价值陡然上升,然后年就爆发了一战,而年此地就被南非占领,所以实际上德国人没捞到多少油水。这中间还在-年发生了赫勒娄人的起义,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说在海外开辟殖民地的花销其实比不开辟还要大了。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日本,日本的情况很特殊,日本的殖民地盈利其实是建立在国内市场的不健康与畸形发展的基础上的,日本的财阀一方面希望在资本市场获利,另一方面又想在商品市场获利,导致出现了危机也没办法靠资本市场调节回来,所以无奈之下才被迫要靠殖民地的输血,尤其是后来所谓臭名昭著的国策公司来维持。国策公司表面上看是一个掠夺机构,实际上承担了依靠战争获取经济增长的信用担保,这也时日本内部财阀所需要的,因此这种企业本身也具有金融职能,由他们掠夺的物资保障国内商品市场的重启、复苏,进而担保金融资本的利益。日本人很多,但是日本的工业产值与欧洲一直没法比,一战前甚至还不如沙俄,当然沙俄是获得了法国借贷资本的充分扶持的,然而即便是没扶持时期,日本的产值也不如沙俄,两个是半斤八两,只不过他们比俄国人在*事上更刁钻更精明一些,否则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也很难,这场战争的结局也不能说明什么实质问题,反映的其实是英俄之间在远东博弈的阶段性结果。日本是接受了英国的“恩泽”才以一种极其偶然的形式崛起的,到了二战后,日本也是以一种极度依附于美国的身份实现复苏与崛起的,所以在二战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处于英国体系之下,而在二战后,日本又一直处于美国体系之下,这既是日本在战后发达的原因,也是日本无法崛起为真正一流大国的原因。
日本式殖民之所以盈利,是基于其特殊的国内经济情况;德国与英国的殖民地不容易盈利与贬值,其实反映的是二工之后正常速度经济体与相对滞后但经济总体比较健康的经济体发做多重心回归国内的现实状况,这并不能反映该经济体本身发展得好坏,甚至我可以做出这样一个论断,那就是殖民地经营得非常成功获利非常高的,往往国内本身经济发展得一般甚至有大问题。日本在二战前是个问题经济体、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一点往往被忽略,大家只知道或者只关心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提起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只能想起来俄国,事实上奥匈帝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只不过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些大事件把这些事实掩盖掉了,但是这些都不能否认他们的属性如此。日本的明治维新到底成功了没有?他成功的部分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这些都过去没有说清楚,没有回答好,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
所以研究其租界,有的人以为单单看租界的资料就足够了,把所有关于这方面的直接资料都拿到手了,写出来的考证性文章、著作就好了,实际上满不是那么回事。这个不比古代的一些建制、惯例的研究,他们是不一样的,古代的建制不涉及非常复杂的经济和国际关系问题,里面的逻辑思考量主要围绕他们自身,还有古代王朝的一些利益关联,除此之外并无更多,而近现代的租界,不仅仅涉及晚期王朝的利益逻辑,还涉及到国际*治经济学,这里面复杂的事情多了去了,想在不理解上述逻辑的情况下就写出一个非常充分合理的东西来,真的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