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发病原因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818/引言
原始社会史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原始公社制度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在一定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经历了这一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史以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为起点;“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从遥远的时代起,人类的最初祖先经过与自然界的艰苦斗争,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使自己离开动物愈来愈远,同时也为世界文明奠立了最初发展的基础。
了解太古时代人类的活动,没有文字记载可凭。研究原始社会史,主要依赖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科学研究成果。民族学的资料可以用来印证某些民族过去历史的基本环节;从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中,也可能追溯出原始社会的某些情景。
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揭示了一切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达尔文的进化论为追溯人类的起源提供了科学的基础。19世纪上半期,考古学家开始注意对原始时期的研究,并试图按时间的顺序说明人类社会最初的发展。年,丹麦学者汤姆逊以北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为依据,最先将原始社会分为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时期。
法国的学者后来又确定了欧洲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分期。人类学和考古学这些最初的成就,对于摆脱当时宗教世界观在科学上的影响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资产阶级学者的局限性,直到19世纪中期,关于原始时期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始终没有科学的说明。“在一八四七年的时候,关于社会的史前状态,即关于全部成文史以前的社会组织,几乎还完全没有人知道。”有些资产阶级学者错误地认为,没有文字的历史不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并错误地把“史前时期”和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割裂开来。
科学的原始社会史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注意到考察原始社会的经济结构问题。-年间在他们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及在-年间马克思的著作《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中,都讨论到公社的所有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许多其他著作如《资本论》、《德国古代的历史和语言》以及通信等也不断讨论到农村公社的问题。
有关人类学的研究也续有发展。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和性的选择》,进一步论证人和类人猿的亲缘关系,指明人类是从类猿动物演变而来的。年,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写成《古代社会》一书。他对北美印第安人部落进行长期的考察,第一次指出氏族组织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细胞,从而阐明“原始共产社会的典型的内部结构。”达尔文和摩尔根的成就,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很高的评价。恩格斯曾经把达尔文对于自然界规律的发现比之于马克思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同时认为“摩尔根是头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想给人类的史前史导人一个确定的体系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和达尔文的研究作了批判的总结。
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从根本上解决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即人类为什么能够脱离动物界而成为高级的新生命。-年间,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里,又从各方面对原书作了补充和批评,并且提出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一体系在年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著作不仅奠定了原始社会史的科学理论基础,同时也对远古的社会特征作了精辟的分析,从而将原始社会史纳人通史,使之成为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原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是与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和自然界进行斗争,求得生存。共同的劳动决定了共同的分配,因而也就没有阶级和剥削。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体现这种原始平等关系的社会组织是氏族公社。只有随着劳动分工、私有制和剥削的出现,氏族制度才趋于解体。
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和各国学者所进行的广泛研究以及考古学和人类学上的新发现,都大大提高了原始社会史的科学研究水平。中国是发现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我国学者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和对人类化石的研究,丰富了原始社会史的内容。
人类从一开始必然就是结成群体生活的,列宁在提到原始公社时,曾提到过原始人群。目前,我们对于原始人群的知识极端空泛,近代人类学并没有在这方面提供足资依据的材料。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起,人类社会出现了氏族组织萌芽。到了旧石器后期,就形成了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最初是母权制,然后是父权制,它的繁盛期从中石器时代延续到新石器时代。当历史向金属器时代过渡时,原始社会就随之逐渐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
从猿到人
科学家考察了地球的历史,揭示人类和一切生物进化的连续关系。地球的历史分为原始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个时期。原始代的后期(约五亿年以前)地球上才出现生命。最初的生命是原生的单细胞生物;后来便有软体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新生代约开始于六、七千万年以前,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第三纪是哺乳类动物发达的时代,哺乳类由低级进化到高级,最后就有灵长类或初期的猿猴出现。到第四纪之初(约一百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
19世纪时,在属于一千五百万年以前(第三纪末)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森林古猿的遗骸。森林古猿分布的地区很广,包括欧洲南部、非洲、亚洲东南和南高加索。年,在我国云南开远地区也发现森林古猿的五个牙齿。森林古猿臼齿的排列,具有猿和人的共同特征,一般认为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的发现使科学家得以大略推知人类祖先的形象,证实了达尔文关于人类是由旧大陆的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学说。关于上帝创造人类的各种宗教谬说完全为科学的发现所否定。
森林古猿可能分衍为两支,其中一支变为现代的类人猿,一支则发展为人类。由森林古猿发展到人类,非洲的南方古猿可能是一个中间环节。南方古猿的遗骸是-年间在南非联邦境内陆续发现的,地质年代已跨进出现人类的第四纪。南方古猿的体质结构,大部分带有猿的特征,但也有近似人类的某些特征。脑量和大猩猩差不多,但脑形比现代类人猿更接近人类。南方古猿的前臼齿有二支牙根,而猿类是三支牙根,近代人是一支牙根。
古猿最初生活在树上。它们有较长的上肢和较短的下肢,利用上肢攀援寻找食物。这就有利于由半直立状态向直立状态进化。可能由于地理环境的变迁,古猿逐渐向地面扩大其活动范围,南方古猿尤其是这样。南方古猿头盖骨的结构,说明其头部姿势较其他猿类更为垂直;大拇指和其他手指分离的程度,也说明其上肢是比较自如的。南方古猿基本上是能够直立并运用两腿行走的。
古猿虽能直立行走,但毕竟还没有变成人。达尔文从生物的进化认识到人类和猿类的亲属关系,但是没有解决猿是怎样才能转变为人,没有认识到猿和人的本质差别。这一问题,到恩格斯才作了科学的说明。恩格斯指出,人类之所以最终脱离单纯的动物状态而转变为人,劳动是决定性的因素。南方古猿可能已经开始摆脱用手帮助行走的习惯。手的解放使古猿有可能进行劳动;躯干的直立又促进了脑的发展。这样,经过若干万年,古猿便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制造工具。人和动物在本质上的区别,就在于劳动;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即使是最粗笨的石刀”。当第一件石器被制造出来,这就标志着从猿到人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恩格斯说:“手不但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必须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一旦制造出工具以进行劳动,人对自然的作用就必然是自觉的、能动的。这是任何古猿,包括能够直立行走但还不能制造石器的南方古猿都不能达到的。毛主席指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这个特点从一开始就使人类远离了动物。
猿人
刚刚脱离动物界而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的化石,已经在亚洲和欧洲发现了。在这一阶段上,人类的体质结构还近似猿形,故称为猿人,距今约五、六十万年。
最低阶段的猿人是爪哇猿人。-年间,荷兰*医杜步亚在爪哇岛的特里尼尔附近发掘到猿人的颅顶、牙齿和大腿骨。-年间,另一个荷兰人孔尼华又连续发现了三个头骨、几个下颚和许多牙齿。爪哇猿人虽然还有许多猿的特征,但已经是最原始的人类。从发现的大腿骨证明,爪哇猿人的姿态已经直立,脑容量平均约八百七十立方厘米,比南方古猿(脑容量平均约五百五十立方厘米)发达得多。在发现爪哇猿人化石的地点没有石器出土,但在爪哇岛南部巴特日坦附近相同的地层中,发现有粗糙的石英岩制品和动物骨骸。这就间接地证明,爪哇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比爪哇猿人较发达的是中国猿人,通称“北京人”。中国猿人的化石发现于北京西南五十四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这里是一座由石灰岩构成的低山,第三纪后期因受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形成许多洞穴。距今约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居住在这些山洞里。-年在此发掘到大量的猿人遗骸。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停止,直到解放后才进行大规模的发掘。近年来的发现和研究证明,中国猿人前肢的发展较躯体其他部分更接近于人类。前肢是直接从事劳动的器官,前肢发展和手足分工起了互相促进的作用。但是中国猿人的头部和下肢则还较多地保留猿的特征。可见在猿人躯体的各部分中,手是最早向现代人的方向发展的。
在周口店的文化堆积层中还发现用火的遗迹。火的使用使熟食成为可能,因之缩短了食物消化过程,有利于脑的发展。中国猿人的脑的褶纹比爪哇猿人复杂,脑容量也稍大,平均约一千另五十立方厘米,但还远远落后于现代人,并在形状上还有猿的特征。此外,丰富的石器证明中国猿人有较高的劳动技巧。中国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猿和人的性质混合存在于原始人的躯体之中是可能的,也证明猿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和用火。这对于说明人类起源的历史,较其他发现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人类化石的发现证明人类起源于旧大陆。年在德国海德堡附近发现的海德堡猿人,是人类发展到下一阶段的先驱。
最初人类的社会生活
猿人完成了第一件石制工具,这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起点。最初的人类认识和支配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为了求得生存和防御敌人,猿人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这一时期制造的石器还极其粗糙,考古学上称为早期旧石器时代。早期旧石器的文化遗址分布很广。有代表性的在欧洲较早的有阿布维利文化,其次是阿修尔文化;在我国有中国猿人文化。
阿布维利文化发现于法国北部索姆河入海处的阿布维利城附近,出土的典型石器是扁桃形手斧,一端尖锐,一端厚钝,粗糙的程度表明猿人的打击技术还不熟练。到阿修尔时期,手斧就变得较小,边缘也变得较薄了。猿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制作技术也得到提高。手斧是猿人的“万能”工具,可用来削尖木棒,切劈东西,挖掘块根和打击兽类。
阿布维利和阿修尔时期的文化遗址,在欧洲以法国为最多。此外在西班牙、摩洛哥、巴勒斯坦北部、南高加索和亚洲东南部,都有发现。由此可知,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开始生存于世界很多的地区了。阿布维利期今约五十至四十万年,与中国猿人时代相当。中国猿人文化以周口店第十三地点为最早,在这里发现了一枚燧石制的石核石器,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石制工具。中国猿人的石器已发现的不下十万多件,但经过二次加工的并不多。其中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中国猿人是最早利用或保管天然火种的人。
在爪哇的特里尼尔、周口店和阿布维利的猿人时代地层中,还发现许多相同的性喜温暖的动物化石,如鹿、羚羊、牛、古象和剑齿虎等,证明猿人生活的时期是处于冰河袭击的前后,气候较为温和,这些动物是当时狩猎的主要对象。猿人的工具是极其简陋而粗糙的,在劳动中只起辅助的作用。人们依靠群体的力量,以正在成长的智慧、技巧、观察力和自然界作艰苦的斗争。在这一阶段上,猿人只能向大自然索取现成的食物,即采食野生植物、野果和块根充饥,捕捉较小的动物;最困难的时候还有人食人的现象。
处在幼年时代的人类不仅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十分薄弱,同时还经常受到猛兽的威胁。在这种条件下,采集比狩猎更为重要。猿人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他们结成小群,沿河边、湖岸和森林边缘过着流动的生活;脱离群体的个人就会成为猛兽的牺牲品。群与群之间彼此孤立。群体内性的关系可能是直接承继动物界的形式,亲子、兄妹之间杂婚。“人类社会之所以区别于猿群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呢?是劳动”。集体的劳动和集体的力量使原始时代的人缓慢地、但不断地向前发展。
思维和语言的产生
社会集体劳动的发展,使人类加强相互间的协作,因之社会成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媒介的语言,也就由于劳动的需要而产生。
语言产生于劳动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使人类的发音器官日益臻于完善,同时人与人的关系也要求这种器官起作用。这样,
“这些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管,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之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一定不移地改造起来了,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连续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
语言的基本职能就是充当交际的工具,即人们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工具,用以表达和巩固思维的工具。因此思维和语言是同时发生的。人类祖先的脑量不断扩大,大脑结构不断复杂,证明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而后是语言和它一起成了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后者和前者虽然十分相类似,但是就大小和完善的程度来说,远远超过前者。”古猿最初也和其他的动物一样,头脑只能反应外界的直接刺激,依靠简单的条件反射在自然界求得生存。但是猿脑对外界的反射过程要比其他动物复杂些,这就为过渡到人类的思维提供了条件。
从偶然的采用天然石块,经过多少万年,到有意识地把石料制成工具,这是劳动过程的开始,也是思维的萌芽。随着劳动的复杂化,人类的思维也日益丰富;石器的不断的改进便说明了这点。思维的发展,使得人脑不仅能反应外界的直接刺激,而且能反映间接的即语言的刺激,能够通过语言用抽象思维来反映现实。思维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改造现实的劳动。所以恩格斯又说:“脑髓和为它服务的感官、愈来愈明白的意识以及抽象力和推断力的发达,对劳动和语言又起着反作用,给二者的进一步发展以一个常新的推动力。”
人类体质的发展-古人
人类经过世世代代的劳动、生息和繁衍,在距今约十至四万年之前,体质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人类体质的特征一般以在尼安德特发现的人类化石为代表,科学上总称这一阶段的化石人类为古人或“尼人”。古人化石发现的历史最早,分布也最广泛,属于古人阶段的人类化石遍布欧、亚、非三洲。人类学家依据不同的特点,常常将其分为几个类型:一、尼安德特人,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的很多地区;二、罗得西亚人,分布于非洲南部;三、梭罗人(昂栋人),发现于爪哇;四、卡麦尔人,发现于巴勒斯坦卡麦尔山的厄特-塔朋洞和厄斯-斯胡尔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地新发现的古人化石更多。我国境内属于古人阶段的人类化石有广东的马坝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的河套人、湖北的长阳人。马坝、长阳和丁村的遗址是解放以后才发现的。苏联在克里米亚、南高加索、乌兹别克和立陶宛境内,也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人化石。
古人阶段人类的体质有共同的特征:前额低而倾斜,眉峰突出,眼眶以上形成整片眉脊,颏部不明显,脑容量比猿人大得多(典型的古人平均男一千五百三十立方厘米),但脑形与褶纹不及现代人发达,下腿骨比上腿骨短得很多,手非常粗大。总之,古人的体质特征比猿人更接近于现代人。但骨胳上(如腿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点。
穆斯特型的文化氏族关系的萌芽
人类到古人阶段,出现了氏族关系的萌芽。这一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中期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文化遗址在欧洲有法国西南维泽尔河岸的穆斯特文化;在我国有河套文化(-年发现)和丁村文化(-年发现)。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在各国通常都称为“穆斯特”型文化,即古人的文化。
从穆斯特文化遗址的分布来看,古人在冰河的寒冷期间扩大了活动范围,广泛分布到世界各地居住。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比猿人时代大大提高了。古人已能控制火,并普遍住在山洞里。穆斯特工具的主要特征是制作技术的改进。古人用压制法从石核上取下石片,然后进行第二步加工。石器的类型也增多了,原始的手斧逐渐退居次要的地位,石球以及加工过的尖状器和刮削器都是新型的工具。人们用尖状器刮兽皮,削树枝,狩猎野兽。考古学家认为穆斯特尖状器是男子使用的工具。用三角形石片修整成的刮削器,主要用作切刀,裁割兽皮,制作衣服。从工具的特征来看,穆斯特时期人类可能开始了性别的分工。在穆斯特和丁村遗址中,发掘到许多野牛、象、斑鹿、转角羊的骨胳;丁村的发现以鹿和象最多。大批的动物化石证明古人的狩猎业比以前发展了。生产工具的改进为狩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狩猎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用陷井;或用石块袭击动物;或者将猛兽逼上悬崖使它坠死。所有这些都依靠集体进行。但是这时狩猎还不能保证经常获得生活资料,采集经济仍然是主要的。
古人时代是冰河到来的时期,地球的气候转冷。古人有较长时间住在洞穴里,开始了相对的定居。集体狩猎大动物和相对的定居,使游荡的群发展为比较固定的集团。人们对于死去的同伴有了怀念,出现了最初的墓葬。埋葬死者时,尸体似乎有一定的放法。有些地方还发现有殉葬品,可能已有宗教观念的萌芽。
根据古人的居住面积和食物垃圾层判断,这时人群的组织大约是五十至一百人。生活的相对定居和集团的不断巩固,可能已使杂婚逐渐受到某种限制。亲子之间的性关系可能开始被禁止,兄弟姐妹间则仍然乱婚。这种依辈份通婚而组成的关系,并没有形成为真正的氏族。它比原始人群略进一步,开始了氏族组织的萌芽。
现代型人类的形成-新人
距今约四、五万年前,人类的体质结构已发展到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差别,称为新人或智人。已发现的新人化石比古人还多,分布也极广;有代表性的是克鲁马农人和山顶洞人。克鲁马农人以年在法西南克鲁马农山洞发现而得名。山顶洞人化石是到年间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发现的。
新人化石的地质年代及其文化特征都说明他们是由古人发展而来,是古人的直系后裔。西方某些资产阶级学者不承认欧洲人种是古人的后代,往往强调古人曾经绝迹于欧洲大陆,认为克鲁马农人是由外地进入欧洲的,从而捏造出种族主义的结论,说现代欧洲的白种人是新人的子孙,而不是古人的子孙。英国人道生更伪造一个人脑猿颚的化石标本,命名为“曙人”,仿佛欧洲人的祖先在猿人时期即已具有现代人的头脑,造成蒙混学术界达数十年之久的骗局。、
然而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新发现,早已确凿证明古人是新人的直系祖先。巴勒斯坦卡麦尔山洞发现的古人化石,体高与肢部的比例象新人,头形与粗大眉脊却象古人,显然是古人和新人的中间型,再往前发展,就是克鲁马农人了。年苏联立陶宛境内发现的“开比略人”头骨化石的地质年代属于新人阶段,但还保留了某些古人的特点,苏联学者断定为新人。从各地的文化地层来看,凡是发现古人文化的地区,其上层亦即地质年代较近的一层都发现有新人的文化,两种文化的连续性也十分明显。所有这些都有力地说明古人是新人的直系祖先。
旧石器晚期生产技术的进步
新人已具有较高的劳动技巧和活动能力。当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技术和文化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考古学家依据欧洲的材料将这一时期的文化分为奥瑞纳、索鲁特和马格德林三期。奥瑞纳文化发现于法国南部奥瑞纳村的一个洞穴。-年,法国学者经初步研究,确定这一文化的创造者是克鲁马农人。索鲁特和马格德林文化稍晚,是克鲁马农人的后代所创造。
奥瑞纳文化是由穆斯特文化直接发展而来的。这一时期不仅继以前各期的石制工具,而且出现各种新的切削器(石刀)、尖状器和刮削器、特别是小巧而多形的雕刻器(屋脊形、鸟咀形等)。索鲁特的典型石器是桂叶形的大尖状器,由火石两面压制而成,出土很多,形状比较整齐,说明石器制作已有相当高的水平。马格德林时期,骨制和角制的工具比以前显著增多,说明旧石器晚期原料的采集已较前广泛。山顶洞人的制作技术更多地表现在骨角工具上,有骨针、磨光的鹿角和骨片。在欧洲旧石器晚期的文化中,除骨针和骨锥之外,还有骨制的鱼叉和投矛器。投矛器的使用为以后弓箭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大量的野兽遗骨,证明当时狩猎技能的提高;但采集经济仍很重要。
结语
旧石器时代晚期,冰河渐渐消退,气候转暖。人不仅住在山洞里,有时也住在平原上,或向别的地方移动,扩大了活动范围。在没有直接受到冰川影响的地区,如北非、巴勒斯坦、伊朗、小亚细亚、高加索和中亚细亚,人已能架设帐幕,过着流动的打猎与采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