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村位于宁海西店镇西南,香岩山东麓。“迷离烟树媚芳津,落马桥西共结邻。莫道村小无礼貌,礼尊犹得记前因。”礼村名称来源于这首诗,因为村人崇尚礼仪,故而名之。礼村的建村历史可追溯到五代时期(—),迄今已历一千多年。村中主居刘姓,自邻县新昌迁来。南宋礼村进士刘炔为其兄刘倓撰《阆风先生墓志铭》,提及礼村刘氏的迁徙情况:“…裔本彭城,父老相传汉室之后,隐居天台(山)。士氏有迁浙,自金华、新昌,再徙宁海之尚义。”礼村历史上曾出过不少文人墨客,文化底蕴颇为深厚,堪称“人文古村”。下面就介绍一下历史上礼村的文人、名士以及人文古迹。礼村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刘倓,乡人尊称其为“阆风先生”。刘倓,字允叔,旧名次皋,号雪堂,晚号阆风居士,南宋宁海名士。早年入太学学习,并与朱熹、陆九渊、楼钥等人有过交往。曾数次参加科举,但皆未中。南宋嘉定元年(),刘倓以“特奏名”入仕,被任命为*州*陂县(今武汉市*陂区)主簿。这一年,他已经五十七岁。刘倓在主簿任上积极参与治理蝗灾和旱灾,*绩显著,还主持修缮*陂学宫,使之“焕然改观”,在当地留下良好的口碑。在*陂任职数年后,因年事已高,体力不济,加之思乡心切,便辞去官职,归隐故里礼村。刘倓晚年筑“阆风吟室”,终日以著书作诗自娱。他对《易经》《诗经》《论语》《老子》等儒家典籍颇有研究,写过《易经百义》《老子增释》《阆风集》(又称《*陂集》)《杜诗增释》等书稿,惜大都不传。刘倓还是南宋时期浙东著名藏书家。据载,宋代台州五县之中,只有刘倓、陈昺、李庚、王汶、陈恢、贾似道等六人的藏书在万卷之上。私人藏书万卷,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刘倓逝*定八年(),终年六十四岁。今墓址尚存香岩山阆风庵。刘炔,字和叔,又名次夔,是刘倓之弟。年轻时曾游学杭州。汪莘有诗作《孟秋朔日天台刘允叔和叔乡人陈思敬饯饮钱塘门外双清楼上》:“西湖日日可寻芳,楼上凭栏意未忘。斫取荷花三万朵,作他贫女嫁衣裳。”此诗标题中,刘允叔是指刘倓,和叔即为刘炔。嘉定元年(),就在刘倓以“特奏名”入仕的同时,刘炔考中了进士。在这一年,全国共取进士人,宁海有三人上榜,除刘炔外,还有王定和于有成。刘炔登进士第后,授迪功郎、安吉州学教授等职。兄长刘倓病故后,刘炔为其撰《阆风先生墓志铭》。刘卿月(一作刘月卿),字士元,也是南宋时期的礼村人。刘卿月和弟弟刘湘皆能诗,刘卿月曾编有诗集。景炎三年()八月,阆风里同乡、著名诗人舒岳祥为《刘士元诗集》作序:“予与刘君士元卿月居同里,知其力于吟甚,又其所作如平林远水,翳然幽蔚,致有佳趣,岂非专且成者乎?”对刘卿月的诗集给予高度评价。台州名士、文坛领袖吴子良也很欣赏刘氏兄弟的诗作,曰:“二刘兄诗,大者似尤胜也。”他认为大哥刘卿月似乎更胜一筹。刘庄孙,字正仲,号樗园,是礼村另一位较为著名的文人,与舒岳祥、胡三省合称“天台三宿儒”。刘庄孙年轻时曾入太学,博览群书,学识不凡。南宋灭亡后,和舒岳祥、陈南山等人自称“遗民”,不屑为官,长期隐于乡野,潜心研究经学典籍,对《论语》《老子》《楚辞》等皆了然于心,并勤于著书。当时著名学者、鄞县人王应麟评价刘庄孙“近日著作,无若刘君之富有”。据载,刘庄孙著有《易志》《诗传音旨补》《书传》《周官集传》《春秋本义》《论语章旨》《深衣考》《老子发微》《楚词补注音释》《芳润稿》《和陶集》等多部书稿,可惜都已佚失。刘庄孙逝于元大德六年(),终年六十九岁。其子刘学翁请翰林国史院检阅官、鄞县人袁桷作《刘隐君墓志铭》,文中说刘庄孙是刘倓的族孙,颇得叔祖“阆风先生”遗风。明代大儒方孝孺对刘庄孙评价甚高,曰:”是以先生之学,渊博崇高,得圣贤之大要;其为文章,朴茂质实,不为异常绝俗之谈。而纤余衍肆,必达其意而后止。”另有元代名儒*溍所作《将仕郎建德录事刘君墓志铭》,讲述了礼村刘环翁之事。铭文先说到刘环翁祖上渊源:刘环翁的曾祖父刘暠是南宋官员,曾任文林郎、昭庆*节度判官,他与“阆风先生”刘倓是同辈兄弟。祖父刘应球曾任宋迪功郎、庆元府慈溪县主簿。父亲刘圭,十六岁入太学,遂从礼村迁至杭州居住。元朝建立后,刘圭任进义校尉、宁海县东岙等处海船上百户等官职。刘环翁自幼“敏悟绝人”,并且“读书至忘寝食”。至正五年(),登进士第,授将仕郎、建德录事。后来不幸染病,死于任上。由其兄刘饶翁将其棺椁运回故乡宁海安葬,并请曾任宁海县丞的*溍作墓志铭。从该墓志铭的描述来看,刘暠至刘环翁祖孙四代以读书起家,并且学而优则仕,相继在宋朝和元朝担任官职,可谓是”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历史上礼村的人文古迹,大都与刘倓有关。光绪《宁海县志》:“雪斋,在北五十里阆风里,宋刘次皋吟室。“刘倓对苏东坡颇为仰慕,在任*州*陂县主簿时,曾到访*州苏东坡“雪堂”旧居。辞官归隐故里后,筑起“阆风吟室”,并仿苏东坡“雪堂”,以“雪斋”名之。光绪县志又载:“主簿园,即阆风园,在北三都礼村。园前有双桧堂,宋刘次皋建。次皋亦号阆风。”这是说刘倓的故居又被称作主簿园(刘倓曾任*陂主簿),还被称为阆风园。上面提及的双桧堂,明代曹常所撰《双桧堂记》中有专门的介绍:“去县地二舍有村曰香岩,赵宋刘阆风先生之故里也。先生在日,常构堂为读书所,堂前植双桧,不梗不柟,顺土性也;不三不一,称其地也,名之以堂表,其所由也。先生没,堂桧墟也。五世孙曰彦国者,志先生之志,事先生之事,筑室复植双桧,不改旧观。惟事业未成,赍志而卒。其子润甫登堂抚树,感慨畴昔,懼先生之志泯而无闻,仍属其族子南涧微记于余。余嘉今慨古,义不容辞,既为之记。”刘倓当年在其读书处屋前种植了两棵桧树(即圆柏),故名双桧堂。刘倓故去后,双桧堂亦日渐冷落。舒岳祥曾作《过刘允叔故居》一诗,描述了当时双桧堂的颓败之景:“流水孤村里,先生此故居。风流今已矣,天道竟何如。古屋前朝桧,芗岩万卷书。苍苔封瓦砾,野燐出丘墟。”后至元末明初之际,刘倓的五世孙刘彦国和六世孙刘润甫为继承先祖遗志,特“筑室,复植双桧”。据传今礼村刘氏宗祠,为双桧堂改建而成。此外,刘庄孙的故居也在礼村。光绪县志:”刘庄孙宅,在北三都西山园。“如今,除了双桧堂(刘氏宗祠),其它人文古迹都已无存。
撰稿:林克刚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米胖堂
声明:本